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坚持做好疫情防控,维护广大师生健康安全,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局面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责任主体,从国家层面为各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当前的任务重点是,在不得不居家教与学的情况下,把这件事办好。

“停课不停学”是危机应对方案不是被动之举,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抓住契机,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停课不停学”是指学校课堂教学暂停而学生学习活动没有停止(或不能停止),是一种更广义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延期开学期间,居家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而且也会对青少年在危机时期的心理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年龄、家庭条件不同,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实施这一危机应对方案,不应把它作为被动之举,而应该利用这一难得的实战机会,把危机时期的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这一长远任务结合起来。这次危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哪些实践契机呢?从学生角度,把这场危机应对的过程引入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之中,提供了学生结合亲身经历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提供了师生分离的远程学习体验,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从教师的角度,失去面对面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条件,提供了更多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空间。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提供了在难以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步调”条件下,以治理的方式,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保证有质量学习活动的重大契机。

“停课不停学”重要的是“学”,需要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停课不停学”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在教师不能及时、全员得到教学反馈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能达标,这是对教师能力和课堂教学方式最大的挑战。目前,一些地方的在线教学采用实时统一讲授方式,虽然具有受众规模大,对老师教学习惯改变不大等优点,但这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由任课老师在线直播与学生交互的方式,虽然缩小了学生规模,提高了互动的可能性,但教学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使多数教师难以应对自如,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果把“停课不停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则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使师生和家长走出困境。首先,老师要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如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和1—2个相关资源;其次,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包括学习时间、学习资料和自我检测等),在教学设计上预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再其次,充分利用已有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在有价值信息中学习的能力,减轻教师制作课件和录课的负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实现多样化优质教学资源与个性化学习结合,真正通过学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提高特殊时期在线教学的质量。

呼唤教学组织重心下移,鼓励“一校一案”“一班一案”“一师一案”,通过学校和老师将教学各环节落实落细。

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因此,通过学校、老师、家庭和学生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在远程条件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学习与教师学习的关系。“停课不停学”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应注意双师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本校教师在学习指导和交流反馈方面的作用,这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广大教师也要学习,通过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升信息素养和学生学习指导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投入这项工作。教育部已聚集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能力和优质资源积淀为各地各学校、老师们的教学组织提供了重要资源支撑,当前需要重点支持和鼓励教师最大程度指导学生在获取资源和选择资源中学习;利用师生可能获得的通信条件,组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重点关注那些处于在线学习困难地区和家庭的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这方面,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地师范大学等都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课程和资源供教师学习。

第二,居家学习与返校学习关系。“停课不停学”教育模式与返校后的正常学习存在衔接问题。社会上有人担心,远程学习时大家的“进度”不一致,开学后无法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必须从两方面做好准备。一方面,居家学习应该更多根据远程学习的特点来安排,比如提供的教育资源要更加简明扼要,提供的教学平台要能支持更加及时的学习检测和反馈;同时,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对较长的学习计划,如单元计划、周计划,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学习。另一方面,要调整返校后的教学安排,使教师不必从头讲起,同时鼓励学生在分享学习成果中学习,促进互帮互学。教师则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甄别学习目标没能达成的学生上,花更多的精力给予他们专门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技术保障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技术保障是大规模远程学习的必要条件。既要鼓励采用技术手段提高远程学习的交互性、情境性、及时性,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采用实时和非实时结合、富媒体和电子文本结合、交互与广播结合的手段,最大限度保证学生都有方便获得和应用优质资源的条件。同时,要坚持技术为人的学习需求服务的价值追求,把满足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统领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不刻意追求技术的先进,而是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让成熟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教学解决方案中,切实发挥作用。所以,技术保障需要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停课不停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本的理念,用技术延伸教育的时空界限,用爱与智慧创造可行可靠、成本合理的教学模式。

总之,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大胆实践,改革教学模式,用“停课不停学”的担当和创新,赢得我国教育信息化支撑随时随地有效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业绩。

[作者:王珠珠 吴砥 刘三女牙,单位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王珠珠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央电教馆原馆长;吴砥、刘三女牙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副主任。]